流產後的悲傷不被認同 流產媽媽抑鬱失眠哭泣
發布時間: 2018/04/10 13:00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45
孕婦經歷流產之痛,心靈會留下難以磨滅的創傷。社會對產後抑鬱的影響了解較多,事實上流產後的抑鬱亦不容忽視。流產後出現的心理影響包括情緒不穩定、情緒低落的表現,焦慮不安、深深自責、罪惡感等。若長期陷入悲傷情緒中,對流產媽媽的身心會有嚴重傷害。有流產支援平台倡議為流產婦人增設小產假,並提供更多心理支援服務。
香港對流產婦人的身心支援不足,香港中文大學婦產科學系2012年的追蹤研究,了解83對夫婦經歷流產後的心理狀態,發現超過25%的流產婦女及17%的丈夫,在流產後不久出現抑鬱症狀;半年後繼續出現抑鬱症狀的流產婦仍達17.5%,一年後亦有超過1成。
流產是模糊性缺失
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博士後研究員劉喜寶指出,流產是一種模糊性的缺失(ambiguous loss),特別是首三個月流產,身邊的人或會認為胎兒不能稱為人,甚至有親人或朋友一些不恰當的安慰,認為努力再造人就可以,但對父母而言,卻是一個珍貴、無可取代的生命,惟他們沒有空間表達情感,
學術上有個名詞disenfranchised grief(悲傷剝奪),即不被社會認同的哀傷。
本港的產後和流產後待遇相差甚遠。流產支援平台一時媽媽創辦人之一、港大社工系學生鍾嘉欣指出,母嬰健康院會為產婦做身心評估,預防產後抑鬱,但流產媽媽卻求救無門,流產後的抑鬱症狀包括失眠、不斷哭泣,甚至自殘傾向,然而即使獲轉介精神科,輪候時間長達半年至一年,相信令部分人的情緒問題更惡化,認為政府應為流產婦提供更多心理支援。
而且大多流產婦女需要經歷與生產過程,把胎兒排出體外,身體亦有荷爾蒙的變化,同樣需要時間休息復元。
正常生產有產假,但流產媽媽卻只有三數天病假,很多時要用自己的大假來休息,其實我們都應考慮把小月假規範化。
【延伸閱讀】5周胎兒突然流產 痛失孩子媽媽:旁人難以理解的痛
無法控制生命感不安
催眠治療師趙慰芬指出,流產是一種心理創傷,有不少父母或會對新生命投放很多寄望,但面對心愛的小生命尚未來到世上就離去,卻甚麼也做不到。
人總是希望控制生活上的一切,但原來生命不由我們控制,令人感到不安。
不過,流產後出現的情緒問題、抑鬱症狀一般要多久才能平復?趙慰芬認為,一個人如何看待流產,與其原生家庭、成長和經歷都有關係,例如有人小時候,媽媽不斷灌輸她將來要結婚生子,才是幸福的人生,當她面對流產時,就會覺得自己失去擁有幸福人生的資格;亦有人可能幼時曾被遺棄,流產或會牽動她以往被遺棄的創傷,因此每個人都可有截然不同的反應。
走出流產陰霾
1. 情緒
想走出流產的陰霾,趙慰芬建議,當負面情緒湧現時,不要與它抗衡,嘗試與它共存,甚至擁抱情緒,可找值得信賴的朋友或家人傾訴。哀傷會來,但亦會走,可以跟自己說
我現在很傷心,但我不等於傷心,人生還有很多美好、值得感恩的事。
她認為,用哭泣可以宣洩情緒,但要將情緒帶回當下,而不要在腦海不斷重回昔日的情景,否則變相等同流產了很多次。
2. 思想
流產是不幸事件,本身是沒有任何意義,但人卻可以賦予它意義。趙慰芬舉例,流產支援平台一時媽媽創辦人Marina,原本流產只是自己的傷痛,但她沒有躲起來,反而走出來連繫其他相同經歷的媽媽,大家互相支持,亦令流產媽媽有渠道抒發自己的情緒。
趙慰芬又指,每個人的復元步伐不一,要對自己寬容一點,若因內疚和自責走不出哀傷,每情緒一層層糾纏,反會纏得自己更無力。
3. 身體
很多憂慮、憤怒等情緒會令身體變得繃緊。趙慰芬指出,可通過簡單的運動把能量釋放出來,例如慢慢吸氣,在呼氣時雙手做出向前推的動作,想象把所有不快的情緒都推出來。
她又鼓勵大家多行山,接觸自然光和樹木,令身體慢慢處於放鬆的狀態,情緒才可得到紓緩。
【延伸閱讀】80後兩次墮胎悔疚患嚴重抑鬱: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
撰文 : 林愛娜 TOPick記者